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記者 周銳)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納紹平27日在京表示,環境變化、跟風種植、產銷銜接不暢以及物流設施不足是造成一些農產品面臨“賣難”境地的原因。
  他指出,相關部門不應該通過干預價格的方式解決賣難問題,而應該著眼於信息平臺建設這樣基礎性工作,讓產銷信息充分對接。
  納紹平是在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主辦的以“農產品如何走出賣難困局”為主題的《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報告會》六月談上說這番話的。
  大蒜滯銷、土豆滯銷、香蕉滯銷……近幾年來,各類農產品滯銷的消息引發各方高度關註。雖然官方採取了諸多措施,網絡上也不乏號召網民伸出援手的動員,但“賣難”問題依然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對於賣難問題發生的原因,納紹平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首先是自然環境因素。天氣的突發變化,會導致農產品上市期提前或者延後;其次是在信息不充分和小規模生產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跟風種植,從而導致銷售出現問題;其三是產銷銜接不暢;其四是物流設施的不足。
  納紹平指出,目前中國很多地方物流設施不完備,冷鏈設施也不完備,這對整個農產品的運銷造成很大影響,損耗極大。他舉例說,其所在機構曾在雲南一個縣支持建小型的冷庫。幾百噸左右的一個小冷庫,能實實在在解決當地農民的問題,“農產品進入庫里遇冷,解決長途運輸損耗問題。此外,一旦出現因為氣侯原因導致農產品集中上市的情況,冷庫也可以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存儲以平衡市場供需”。
  對於如何解決賣難問題,納紹平分析說,雖然“賣難”、“滯銷”的消息很容易引起關註,但要解決問題先必須摸清問題的性質:首先是價格,是否真的跌破了成本價;其次,賣難問題究竟在多大的範圍發生?是個案還是區域性問題?
  對於具體的解決方法,納紹平強調,政府幫助農民解決賣難問題不應該通過干預價格的方式,而應該著力於解決信息平臺建設等基礎性問題。
  他強調,直接幫農民去賣菜、賣果,那問題永遠都解決不完。只有讓產銷信息充分銜接,尤其是推動涉及到農產品生產的信息以及流通環節信息之間的有效的銜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賣難”問題。  (原標題:官員:四因素致農產品“賣難” 政府應著力建設信息平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98yvsb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